新華社石家莊3月5日電(記者范世輝)河北省邯鄲市文保等部門日前在雞澤縣進行文物排查時發(fā)現(xiàn)明朝清朝石碑各一通,記載了當時重修滏陽河邢家堤村(今雞澤縣吳官營鎮(zhèn)邢堤村)橋梁的經(jīng)歷。其中明萬歷年間石碑距今402年,清康熙年間石碑距今312年。
明朝石碑僅存青石材質碑身,高約1.65米。石碑全文402字,字跡清晰。碑文記載,邢家堤村石橋在縣城東15里左右,當時漳水、滏水合流,河道寬闊,兩岸居民、往來客商亟需過河橋梁。萬歷47年秋,村民自籌資金建橋并得到了縣令支持,不到1個月時間建起了一座石橋。
清代石碑也是青石材質,高2.14米。石碑正文706字,楷體豎寫。碑文記載,由于漳水橫流、交通不便,康熙48年秋,村民建成“遠通橋”。
雞澤縣政協(xié)文史委主任趙延平介紹,雞澤歷史上曾經(jīng)是沙河、洺河、漳河、滏陽河流經(jīng)之地,水草豐茂、百鳥翔集,故名“雞澤”。兩塊出土石碑詳細介紹了滏陽河上重要橋梁的兩次重建過程,對研究明清時期的水文歷史、風土人情具有較高參考價值。
雞澤縣文化旅游部門相關負責人認為,康熙石碑明確記載了雞澤歷史八景中的“盟臺”,是對《春秋》“周靈王二年,魯襄公三年單子、晉侯、宋公、魯侯、衛(wèi)侯、鄭伯、莒子、邾子、齊世子光同盟于雞澤”等歷史記載的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