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修很會“玩”。當這個英格蘭小伙眼睛瞪得溜圓,左手背在身后高高翹起,模仿感恩節(jié)的火雞發(fā)出“咕咕咕”的聲音時,孩子們就有模有樣地模仿著外教的動作,笑開了花。
這是中國中部鄉(xiāng)村小學——三甲希望小學第一次迎來一名外教。外教活潑的教學方式激發(fā)了不少學生對英語的興趣,而鄉(xiāng)村小學學生們的表現也超出了外教的想象。
“我真切地感受到這里的孩子對于知識的渴望。”馬修說,雖然一開始稍有拘謹,但孩子們開放的態(tài)度讓他感到“驚喜”。
三甲希望小學位于國家級貧困縣河北省淶源縣的鄉(xiāng)村,建立于1990年,得益于英國教育機構培生集團的英語支教項目,從這個月開始,馬修和另外兩名外教將會每月輪流給三甲希望小學的學生們上一堂外教課。
“我很喜歡今天的這個外國人,他很活潑,很可愛,愿意和我們一起玩。”楊夢琪說,外教上起課來時間都過得比平時快,因為他們的上課方式“好玩太多了”。
今年是旨在救助貧困地區(qū)失學少年兒童的“希望工程”項目發(fā)起的第25年,中國鄉(xiāng)村小學里的教師、教材等硬件設施已經得到極大改善。作為河北省第一所希望小學,三甲小學有籃球場,教室中裝有空調和多媒體教學設施。
然而硬件設施達標后,鄉(xiāng)村學生還缺什么?馬修和同事的到來或許給出了一部分答案。
除了外教課,培生集團華北區(qū)公共事務經理廖潔和同事“唐老師”還帶去了十幾臺平板電腦,給三年級的學生上了一節(jié)“IT”課。而平板電腦和外教馬修一樣,幾分鐘的拘謹過后,就迅速和學生們“打成一片”。
這幾乎是所有學生第一次見到平板電腦,在公司職位是“IT經理”的唐老師給學生們講解了計算機的發(fā)展歷程,讓不少孩子好奇地瞪大了眼睛。
“鄉(xiāng)村的孩子平常接觸的課本之外的信息量有限,我們希望能給他們帶來更多機會,認識最前端的科技,了解外面更廣闊的世界。”唐老師說。
出于同樣的原因,馬修表示,以后如果有機會一定會再回到中國鄉(xiāng)村給孩子們教英語。
“他們真的太可愛了,也太需要這樣的機會了。”他感嘆道,“也許一個月一次的外教課程不能給孩子們的英語水平帶來質的提高,但或許能在孩子心中播下希望的種子。”
師資力量缺乏是中國鄉(xiāng)村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近幾年,在政府財政的支持下,越來越多剛剛走出大學的“特崗教師”選擇農村,給鄉(xiāng)村教學注入新鮮血液。
據了解,特崗教師都是國家統一報名和考試,通過層層選拔錄取的大學生,需要在鄉(xiāng)村小學服務三年后,評估合格才能獲得編制。
“在最初的三年里,特崗教師的薪資由省里統一播發(fā),給縣里財政也減輕了很大負擔。”淶源縣教育局副局長安海龍說。
“成為一名鄉(xiāng)村老師”,這句話是過去不少希望小學的學生的夢想。在“希望工程”25歲的今天,當越來越多大學生走入鄉(xiāng)村,鄉(xiāng)村學生的夢想也開始有了變化。
12歲生日那天,楊夢琪吹蛋糕蠟燭之前,許的愿望是大學畢業(yè)后去美國。
楊夢琪的父母沒有上過大學,但她的哥哥現在就讀于石家莊的一所大學。而她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美國”這個國家,是在英語課本上。(苑蘇文、張巖)
[河北新聞]盡管從3年級就開始上英語課,但這卻是12歲的楊夢琪第一次感到英語課不難學。當被問到外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