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窯作為北方最為著名的民間窯場,千百年來,磁州窯瓷器與平民百姓朝夕相處,成為北方民間瓷器的典范,絕非偶然。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有著濃厚的民間生活氣息,淳厚質樸、粗獷豪放的藝術風格和獨特的制作工藝。磁州窯聰明的匠師們,能夠面向生活,無論在造型或裝飾上都著眼于實用、美觀和經濟,產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需的盤、碗、罐、瓶、盆、盒、枕之類的用具。使用繪、劃、剔、刻等不同手法,用十分簡練的筆法畫出人們生活中喜聞樂見的畫面,線條流利、自由奔放,表現(xiàn)出民間藝術所共有的豪放樸實的風格。尤其是大量的題字繪畫裝飾,不僅明確地標明了器物的用途或表達了當時人們的內心活動,而且為我們今天研究古代民間文學、書法藝術、繪畫藝術留下了彌足寶貴的實物資料。
磁州窯創(chuàng)燒于北朝時期。到北宋中期達到鼎盛,南宋、遼金元、明清仍繼續(xù)燒制,燒造歷史達千年之久,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流傳下來的遺物也多。不過,雖然磁州窯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卻在歷史文獻中鮮有記載,直至1918年在我省巨鹿縣發(fā)現(xiàn)北宋大觀二年的古城遺址,出土了大量各種款式的磁州窯器物,才引起人們的注意。后又在全國各地尤其是磁縣彭城一帶,發(fā)現(xiàn)過大量的磁州窯遺址和遺物,其面貌才逐漸被人們所熟知。
在彭城古鎮(zhèn),人們俯身隨手撿起的一塊碎片,都可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在不經意間就有可能觸摸到明清乃至金元時期的文化。放眼望去,一座座狀似饅頭的建筑造型,突兀地聳立在這座古鎮(zhèn),透出一股桀驁不馴的風范,使這座普通的北方古鎮(zhèn)在中國的建筑史上顯得卓爾不群。當地人把這種建筑叫饅頭窯——這,便是聞名遐邇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磁州窯遺址。
陶瓷文化的浸染已經遍布在這座小城。甚至于那城市間狹長而深邃的小巷,也是由碗底瓦片或窯具鋪成,斑斑駁駁,稀稀疏疏,卻又是那樣的坦然。
與彭城古鎮(zhèn)一河之隔的臨水鎮(zhèn)也是磁州窯陶瓷文化的主要窯廠,早在北朝時期這里便開始燒制瓷器,其窯火后來越燒越旺,從滏陽河的東岸擴展到了河的西岸,于是才有了后來的彭城。元代之后彭城逐漸成為磁州窯的制瓷中心,而臨水制瓷的歷史逐漸被人們淡忘。南頭村是臨水腹地的一個主要村莊,那么,這里出土的瓷器會不會是磁州窯燒制的瓷器呢?趙立春和他的同事們幾經打聽,終于找到挖出文物的李大爺家,李大爺懷抱掛滿泥土的瓷枕迎了出來,把瓷器輕放在地,等著專家們解答疑團。
二
隨著神秘的面紗逐漸被揭開,一件在地下沉睡近千年的瓷枕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
瓷枕,是我國古人夏日納涼的寢具。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名篇《醉花陰》中“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的詞句,形象地將白瓷枕喻為“玉枕”,并反映了瓷枕清涼去熱的物理特性。
瓷枕始見于隋代,盛行于唐代。當時,國家百廢待興,隨著青瓷制作技藝的成熟,青瓷制品日漸走入千家萬戶,瓷枕也成為人們喜愛的夏日乘涼的床上用品。古人認為,瓷枕有“清涼沁膚、爽身安神”的作用。古代瓷枕的品種復雜多樣,南北方各大名窯都有燒制,其中尤以河北磁州窯的產品最負盛名。磁州窯瓷枕富有時代特色,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瓷枕形狀多姿多彩,有長方形、雞心形、六角形、八方形、橢圓形……也有塑成嬰孩、臥女等人物形,臥虎、臥龍、雙獅等寫實形以及雕鏤成宮殿、戲臺等建筑形的。
瓷枕枕面的花紋更是多姿多彩、魅力無窮,令人百看不厭。最有名的磁州窯瓷枕幾乎都是繪畫裝飾的。繪畫題材除了傳統(tǒng)的花卉紋、動物紋,成就最高的應屬人物紋。經過研究分析,磁州窯瓷枕顯示出:枕上繪畫當為文人創(chuàng)作。當時正值中國水墨畫的成熟期,這些文人情調濃郁的畫面不由令人猜測:文人畫家在興之所至時,也參與了瓷枕的裝飾設計。
一 1991年冬,邯鄲市臨水鎮(zhèn)南頭村的一位李姓村民,在其自留地里挖出一件瓷器,方方正正,不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