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入選浙江杭州高級中學選編的語文教材,主持新教材選編的杭州高級中學語文組教研室組長表示,當前中國的孩子在寫作上“想法好,但寫出文章來卻沒有體制”,學習八股文則可以讓學生的文章有“體”。對此大家看法不一,但采取此行必然有一定的道理,且看實際操作效果如何了。語文學習方式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提到八股文,很多人就會把它與“刻板”、“陳腐”、“明清科舉”聯(lián)系起來,往往會引起人們的反感。八股文是中國古代封建科舉制度的產(chǎn)物,后因科舉考試規(guī)定必須采用固定格式(即要求四段對偶對仗)而僵化。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顧炎武就曾說過:八股之害等于焚書。
杭州高級中學選編的語文教材中包含的兩篇八股文分別是明朝初期王鏊的殿試之作《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著名心學大師王陽明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另外一篇則來自于“科舉”緊密聯(lián)系的多次擔任科舉監(jiān)考官——曾國藩的《與諸弟書》。
主持新教材選編的杭州高級中學語文組教研室組長周偉告訴記者,當前中國的孩子在寫作上“想法好,但寫出文章來卻沒有體制”,會出現(xiàn)新聞報道寫成散文,散文寫成議論文的情況,學習八股文則可以讓學生的文章有“體”。
推薦王鏊和王陽明兩篇八股文的高利認為八股文的價值不可否定:“明清兩個朝代600年的八股文,是有合理成分的。知識只是載體,希望學生能夠開闊視野,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學。”
什么是八股文:
八股文就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也稱制義、制藝、時文、八比文。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jīng)中的原文,內(nèi)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fā)揮,而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diào)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shù)也有限制。起源于宋元的經(jīng)義,清代顧炎武《日知錄》卷一六《試文格式》謂其定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后,至清光緒末年始廢。
[國內(nèi)新聞]八股之害等于焚書,這是顧炎武對八股文的評價。如今,八股文入選杭州高中教材,引起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