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落有序的農(nóng)家小院、生意興隆的酒館、忙忙碌碌的貨運碼頭、擠滿人群的虹橋……近日,筆者在邯鄲廣平縣鵝城牡丹書畫院看到,一幅長24米寬0.86米的十字繡作品《清明上河圖》前圍滿了觀看的游客,人群中不時發(fā)出陣陣贊嘆聲。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描繪汴京以及汴河兩岸的自然風(fēng)光和繁榮景象的一幅傳世畫作,作品由于人物眾多、場面宏大,讓很多十字繡愛好者都望而卻步。但吳愛廷老人從2011年7月至今,用近七年時間繡完了這幅氣勢恢宏的作品。
圖為十字繡作品《清明上河圖》。
現(xiàn)年66歲的吳愛廷老人原是廣平縣司法局一名干部,2009年退休前,就開始開始迷上十字繡。經(jīng)常利用工作之余學(xué)習(xí)和苦練,她先后繡成了幾十幅作品。在2011年老人曾繡制了七米《清明上河圖》后,又選擇了繡制24米《清明上河圖》。
為了繡好這幅作品,吳愛廷老人費盡心血。近七年時間里,無論刮風(fēng)下雨,酷暑嚴(yán)寒,她一忙完家務(wù)就繡作品,每天刺繡時間都在15個小時以上。“在繡作品期間,我把做飯、洗衣等家務(wù)活都給了丈夫,他很支持我。”吳愛廷告訴筆者,丈夫于先生和孩子們都十分支持她繡《清明上河圖》,因為她實在太喜歡這幅十字繡,總想早點完成。正是有了家人的支持,她才有信心繡好這幅巨作。
圖為吳愛廷向游客介紹十字繡作品《清明上河圖》。
千針萬線組成的這幅十字繡版《清明上河圖》,凝聚著吳愛廷老人的無數(shù)心血。在繡制的過程中吳愛廷老人曾多次南下河南省開封清明上河園觀察《清明上河圖》。“因為隨著年紀(jì)的增大眼神兒也不如以前那么好了,所以繡起來很費力!”為了繡好這幅作品老人光是眼鏡就換了三個,繡壞了280多根針,老人粗略計算了一下,整幅作品用到50多斤70多種顏色的繡線,共繡制了925萬多針。無數(shù)次扎破自己的手指,但她始終不言放棄,終于讓這幅栩栩如生的作品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
據(jù)介紹,十字繡《清明上河圖》共有人物684人,牲畜96頭,房舍122座,轎子8頂,舟船25只,樹木124棵。為使作品更加完美,吳愛廷還將房舍、轎子、舟船用黑色絲線勾邊,使得畫面呈現(xiàn)出立體感。“有機會,我還想把家鄉(xiāng)廣平的鵝浦秋聲、凌霄雁塔、迤邐金堤等八景繡出來,讓更多的人能了解到家鄉(xiāng)的美。”吳愛廷高興地說。